盘锦河蟹

健康养生2514浏览

简介

盘锦河蟹,学名中华绒螯蟹,北方称河蟹,南方俗称大闸蟹,属节肢动物门,甲壳纲,十足目,爬行亚目,短尾族,方蟹科,绒螯蟹属,是我国著名的淡水蟹,在我国蟹类中产量最多。
盘锦市盘山县是中国最大的河蟹产地,素有“蟹都”之称,这与盘锦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。盘锦河蟹的生长特点是:海水里生,淡水里长。盘锦面临渤海的辽东湾,有广阔的海域、充足的海水,使河蟹得以“生”。同时,内陆充足的淡水资源和丰茂的水草,又使河蟹得以“长”。盘锦素有辽宁“南大荒”之美誉,境内沼泽河滩坑塘星罗棋布,大小河流交错纵横,苇塘数百万亩连片。更为重要的地理条件是,盘锦市境内有中小河流二十多条,条条与渤海相通,使河蟹“生和长”的回游畅通无阻。
盘锦河蟹的主要特征是体近圆形,头胸甲扁平,宽略大于长。幼蟹阶段背甲少花斑,体青黑色,腹部银白色。成蟹时,体背青黑或黄黑,腹部白色。额齿4枚,中间两齿尖锐,其“V”字形夹角为小于或等于90°的锐角或直角,第四侧齿较长江蟹细小,第二步足长节末端未达眼眶线。步足刚毛细长,致密,淡棕色或黄色。蒸煮后头胸甲常呈现深红色。
盘锦河蟹肉质鲜嫩,风味独特,营养丰富,有与南方的大闸蟹不同的味道。蟹肉不仅含有维生素A、蛋白质、糖、钙、磷、铁等多种营养物质,而且具有养筋益气、理胃消食、疏通经络等药用功效。

历史文化

位于辽河三角洲的盘山县,自古盛产河蟹。然而追溯历史渊源,却无史料记载供查询。不过,从唐王东征河蟹拱桥的历史传说中,可见盘锦河蟹历史的端倪。
一千四百年前,唐王李世民御驾东征。途经盘山县的三岔河口(今盘山县古城子乡,系辽、浑、太三河交叉处)的时候,正逢秋雨连绵的季节,河宽水深,浊浪滔天,汹涌的大河拦住了去路。
唐王见此情景,望河兴叹:朕自东征以来,一路上三军浩荡,越山海关,下广陵地,所向披靡,势不可挡。而今取此道进盖州,竟遇如此大河,一时难造众多船只,贻误了战机如何是好?转念又思道:我唐王自幼以来,事事都能逢凶化吉,处处都有上天保佐,今天的三叉河口,又奈朕何?
唐王想到此处,急令中军,摆设香案,求助河神。少许,香案摆好,供品上齐......唐王焚香叩拜道:我乃唐王李世民,为平乱保民,御驾亲征至此。今遇大河拦路,无桥无船,兵马难渡,望河神显灵,变天堑为通途。
祭罢河神,天已入夜,朗月当空,秋蝉哀鸣。唐王安坐于中军帐中,朦胧间,仿佛看见一白胡子老人飘然而至。老人向唐王深深一揖道:唐王吉人天相,洪福齐天,此番东征,定有神兵相助,请放宽心,拂晓之前,有桥可渡。说罢,老人悄然不见。唐王一惊,见案上香烟缭绕,烛光正明,方觉乃南柯一梦。这时,探马来报,三岔河面大雾弥漫,凸显一座大桥。
唐王急令兵马起程渡河,又令大刀王君可将军断后。唐王率领三军先行。只见大雾弥漫,天昏地暗,水天一色,兵马所过之处只听吱吱作声,但桥又平又稳如踏平地。天将拂晓,大队人马已全部登上对岸,可是断后将军王君可心甚疑惑。心想,昨天这里分明没桥,怎么一夜之间,忽然现出这样一座大桥?本想看个究竟,怎奈大雾弥漫,伸手不见五指。于是他便跳下马来,用手去摸,这一摸不要紧,所摸之处,非石非木,全是河蟹。王君可大叫一声:是螃蟹!天机泄漏,只听哗的一声,蟹散桥无,王君可连人带马跌入河中,倾刻之间被螃蟹吃掉。
在此之前,螃蟹的盖上是光滑无痕的,被唐王的马蹄一踩,从此便留下了马蹄的印迹。大刀王君可藏在蟹腹之中,今天 的人们扒开煮熟的盘锦河蟹,依然会发现有两根白翅,那就是王君可的帽翅。
虽然这是历史传说,但足以佐证,盘锦自古以来就是盛产河蟹的地方,而且数量多的惊人。
历史的传说毕竟有演义的成分,但生长在盘锦这块土地的老人们都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,来佐证盘山县河蟹数量之多。
在盘山县一带,曾流传这样的民谣:棒打獐子瓢舀鱼,螃蟹爬到被窝里。在五六十年前,盘锦大地到处都有河蟹。那时候人们没有把河蟹当成美味佳肴、宴席上之珍品,而是把它当成求生度日的一种食品。人们把捕来的河蟹在缸里捣碎,用箩过滤,放在锅里做蟹豆腐,借以充饥。贫苦人家,没有大豆做酱,就把捕来的盘锦河蟹捣碎,用扫来的盐土熬成水盐,掺在一起做蟹酱,供常年食用。

做法

盘锦河蟹有多种食法,或蒸或煮,亦可生卤、捣酱,做成蟹豆腐、醉蟹,其味道更加鲜美。每年中秋节时候的盘锦河蟹是最肥的了,坐在蟹田边蒸着螃蟹闻着稻香,让人心神愉悦。

保存到手机

相关菜谱

热门菜谱

今日推荐

早餐推荐

延伸阅读

都翻到这了,就安装个香哈菜谱吧>>